★ 热烈庆祝 ★

中国共产党

建党100周年

走进革命纪念馆,重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探访红色遗址,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趣龙江推出“追寻红色印记”专栏,将陆续为大家推荐黑龙江经典红色旅游地,让我们踏上红色故土,重温红色记忆,在旅途中聆听党史,在行走中感受红色文化,开启一场不忘初心的寻根之旅吧!

1

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

地址:牡丹江市东安区江滨公园附近

在牡丹江畔,一座大型群雕“八女投江”傲然矗立。群雕中的八名抗联女战士表情坚毅、互相搀扶,凝视的目光透露出她们对革命胜利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念。群雕旁边的八女投江纪念馆为我们还原了那段英勇悲壮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纠集了数十万军队,对东北抗联进行大扫荡,东北抗战进入了最艰苦阶段。1938年10月下旬的一天,经过一路惨烈鏖战的抗联第五军第一师主力100多人,及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妇女团的8位女战士来到了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当晚在河边柳树丛中宿营。

第二天拂晓,部队整装待发,准备渡河。突然枪声大作,敌人向抗联部队发起了进攻。被隔在岸边的八名女战士没有被敌人发现,原本可以继续隐藏的她们,为掩护抗联部队主力突围,隐蔽在柳条丛后向敌人的后部猛烈开火,成功把敌人的炮火吸引过来。趁敌人火力分散、调整部署的混乱之机,抗联部队迅速冲出包围,摆脱了追击。

敌人用迫击炮对准柳树丛连续发射,荒草树丛燃烧,大火不断蔓延,借以避身的屏障没有了,女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只剩下三颗。

女战士们从隐身的地方勇敢站了起来,扔出了最后三颗手榴弹,在爆炸声中,她们高唱《国际歌》,互相搀扶着一步步迈进了汹涌的乌斯浑河。

八名女战士用瘦弱的身躯和凛然的脚步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威武不屈的雄壮悲歌。

2

八女投江殉难地遗址

地址: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

“八女投江”殉难地位于牡丹江市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西北的柞木岗山东侧。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日伪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南五常地区远征,途中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下旬的一天,远征队返至林口县境的抗联第五军第一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日军大佐熊本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在此生死关头,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伪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由于力量悬殊,冷云、胡秀芝、杨贵珍、安顺福、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8位抗联女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投降,宁死不屈,毅然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此即闻名于世的“八女投江”英雄壮举。

1980年,经调查确认,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乌斯浑河畔为八女烈士殉难地遗址。1982年修建了“八女投江”纪念碑,1995年,林口县人民又重新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八女投江”纪念碑高10米,正面刻有“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碑前方是5 000余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左侧是150多平方米的遗址陈列室。

1990年12月,“八女投江”殉难地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2月,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遗址

地址:牡丹江市东宁市三岔口镇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位于牡丹江东宁市,南北90多公里,纵深达50多公里,曾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东宁要塞是侵华日军为防御苏军及实施进攻苏联的计划而修筑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有力见证。

东宁地处我国边境,距苏重要城市乌苏里斯克只有50多公里,距海参崴军港只有150多公里。从这里进入苏联没有高山阻挡,便于大军团作战,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作为“筑城计划”的第一期工程,日军开始修筑东宁要塞。为了修建要塞,日军从中国山东、河北、吉林等地用欺骗手段招募劳工,还有一些是中国战俘,前后共有17万名劳工参加了东宁要塞的修建。中国劳工和战俘受到了非人待遇,每天都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劳工死于非命。勋山要塞是东宁要塞中的一个中型要塞,也是东宁要塞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要塞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占地5公顷。这座暗堡犹如地下迷宫,一条条高1.8米、宽1.5米的隧道纵横交错、上下连通,最深处距地表15米。建有指挥所、医疗所、无线电室、铁车库房、贮备仓库、弹药库、火力发射点以及防毒气的双层隔离门等设施。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以空军、坦克、步兵联合攻击,强行攻破日军多年苦心经营的东宁要塞。8月30日,勋山要塞被攻破,苏军将要塞各工事全部摧毁,战斗结束。

东宁要塞遗址用最真实、最生动的实物向世人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有力见证。在勋山要塞的入口处,“勿忘国耻 强我中华”的纪念碑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要牢记历史,开创未来。

4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地址: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2006年9月26日落成开馆,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二号院”,系统展示了大庆油田的英雄群体、宝贵经验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反映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题材原址性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958年2月,中国石油勘探开始由西部向东部进行大转移。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开钻。9月26日,松基三井出油。由于正值国庆十周年,松基三井所在地大同镇改为大庆。1960年2月,石油部决定从全国石油系统抽调队伍,组织松辽石油大会战。

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探明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达到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伴随着石油会战的胜利,也孕育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正是在大庆精神的引导下、凝聚下、激励下,大庆石油工人不仅战胜了重重困难,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而且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艰难时期,通过苦干加巧干,发挥创造性智慧,攻克了种种难关,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地址: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原路2号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始建于1971年,是为了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而建立的。纪念馆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成,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主体建筑高47米,正门台阶47级,寓意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王进喜,1923年出生,甘肃玉门人,中共党员,生前曾任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被人们誉为“铁人”。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带领贝乌5队在玉门登上东去的列车,10天以后,到达萨尔图车站。王进喜下车后,一不问吃,二不问住,而是问接待负责人: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王进喜一心要往前抢、抓紧干,早日打出第一口井。

钻机运到后,由于吊车、拖拉机不够用,60多吨重的钻机无法从火车上卸下来,王进喜就带着工人们用人拉肩扛的办法硬是把钻机从车站运到井场。井架立起后,输水管线还没有安装好,无法开钻,他们就冒着严寒用洗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从几里地外的泡子里破冰端水,总共端回几十吨水,终于打出了第一口井。

1960年4月29日,作为队长的王进喜根据第一口井的经验,为预防井漏和井喷,贮备了充足的水。井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一直冲向井架,不一会儿就达到十几米高。这时,原本在齐齐哈尔住院却偷偷跑回来的王进喜一面派人通知全队集合,一面让钻杆保持在井里旋转,叫人管住明火,万万不可引起火灾。大家集合后,商量压井办法。王进喜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情况紧急,就是搭上命也要压住井喷。”他忘了自己的腿伤,不顾泥浆烧人,扔掉双拐“噗通”一声跳进泥浆池中,手划脚蹬用身体来搅拌泥浆,钻进水下去清理上水管线的莲蓬头。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搏斗,井喷被制服了。这时,池子里的王进喜已经精疲力竭,伤腿上的绷带纱布已不知去向,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冲刷变得血肉模糊,身上、脸上、手上也被泥浆中的烧碱、化学药剂烧出了血泡。

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良品德、模范作风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铁人精神内涵丰富,概括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